弘扬清官之德
来源👏🏽:中国纪检监察报
发布日期:2018-05-10
浏览:7554次
弘扬清官之德
清官之德🔏,核心在“清廉”二字🏄🏽♂️🤸🏿♀️。“清廉”是为政的首要前提🐲,《周礼》就提出,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——“廉善🍗🛀🏻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政、廉法🙆🏽、廉辨”,六个方面均以“廉”为冠。
金代元好问有诗云⚂:“能吏寻常见,公廉第一难。只从明府到,人信有清官。”清官的含义,简单说就是公正廉洁的官吏👏🏿。自封建社会迄今😮💨,判断是不是好官标准之一,就是清廉与否💬,“当官就要当清官”,这是自古以来百姓对官员的殷切希望⇢。
清官的标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。司马迁的标准是👍🏻:行教🤹🏻、清廉🧑🌾、守法🧜🏼♀️。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、秦及汉初,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😝。三国末年开始🏠,“清、慎、勤”成为清官标准。后来🤸🏼,又出现了诸如一身正气𓀋、两袖清风🫲🏿、廉洁自律、严于律己⟹、鞠躬尽瘁、言传身教、秉公执法👂🏿、刚正不阿、公而忘私等形容官“清”的词语。
清官之德,核心在“清廉”二字。“清廉”是为政的首要前提🫄,《周礼》就提出🧜,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——“廉善、廉能、廉敬😸、廉政😂、廉法0️⃣、廉辨”🤛🏿,六个方面均以“廉”为冠。明朝郭允礼撰写《官箴》🧑🏿🏭🧑🎄,提出“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;公则吏不敢慢,廉则民不敢欺。公生明,廉生威”🧓🏿。可见🏈,为政清廉,不以权谋私、不贪污受贿🏊🏼♂️、廉洁奉公都是清官必要的品德。
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品行高洁、为人正直🏌🏼♂️、处事公道的清官,如包拯、狄仁杰、海瑞、况钟、于成龙,等等⛴。他们居“天下之广居”,立“天下之正位”🎧,行“天下之大道”☀️,为后人所称颂。
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。革命先辈陈云不收礼,有口皆碑🤾🏿。有一次,陈云回故里探亲,乡亲们送了一些土特产表示心意。他感谢乡亲们后,即让随行人员将礼品如数退回。老一辈革命家的清廉精神一直延续至今🧎🏻♀️🏌🏼♀️,影响了无数共产党人。焦裕禄👨🏿🔬、孔繁森🙆🏿、郑培民、杨善洲,等等🖐🏼,都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清廉典范。还有“导弹司令”杨业功坚持秉公用权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所写的《公仆铭》——“位不在高,廉洁则名;权不在大,为公则灵;斯是公仆,惟吾德馨”。
但也不可否认,有些党员干部贪赃枉法、巧取豪夺,作威作福🦫、欺凌百姓,玩忽职守、贻害百姓👆🏽。他们想的是“前程”🍭、谋的是“位子”、盯的是“私利”,官职成了他们交易的筹码🧖♂️,权力成了他们敛财的工具。那些落马贪官,就是这样的反面教材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,“当官要当舞台上端端正正的官,当清官,不要当庸官贪官👑,被人戳脊梁骨👴🏻。”“良官”善治,为万民之福;“劣官”恶政,是天下之殇。培养造就一大批清官是兴国安邦所需、济世安民所要🍻。
思想家顾炎武说,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,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,而其本在于养廉。当今📑,要传承清风,培养清官,必须在“激浊”上施“重典”👂🏿,在“扬清”上出“妙招”⛹🏿♀️🌘,在“养廉”上用“良策”。
“激浊”即“去污”🐌。“去污”😟,通俗讲就是反腐戒贪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,警示教育🫃🏻🧑🏻🦱、完善制度、监督到位、惩戒从严等措施要“配套”,打好“组合拳”,合力“去污”𓀝。
“扬清”即“擢优”🫱🏿🥒。招贤纳士则国家兴,任用贤良则事业成;把“信念坚定、为民服务🫖、勤政务实、敢于担当、清正廉洁”的干部选出来📄、用起来👫,把讲党性💖🧖♀️、重品行🤳🏼、做表率的好官树起来,对清官多加呵护,把能吏树为榜样👨🏿🚀。
“养廉”即“廉洁”。党员干部要把“廉”内化于心,将清廉为官的理念植入内心,从内心筑牢清廉的根基、筑起抵制腐败的坚固“心墙”;把“廉”外化于行,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,为民掌好权、用好权,在党纪国法面前⤴️,有所畏、有所怕、有所惧💅🏻,常思法纪的威严、常看群众的眼光、常虑监督的严厉🧑🏽🌾,利益面前不贪心、诱惑面前不动心🧝🏼,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好干部⛈。(范仁碧)